股市術語:認識股票的世界
貝式定理(Bayes' theorem) 描述在已知一些條件下,某事件的發生機率。比如,如果已知某癌症與壽命有關,使用貝氏定理則可以通過得知某人年齡,來更加準確地計算出他罹患癌症的機率。
先驗(prior) 「來自先前的東西」,或引申為「有經驗之前」。
後驗(posterior) 「有經驗之後」,即「需要經驗」。
凱利法則 一條可應用在投資資金和賭注的公式,給定勝率和賺賠比,能決定最佳的下注比例。
納許談判解(Nash bargaining solution) 當每個人都是在對應對方的決策之下,做出最佳的反應策略,則兩者的交集,就是納許談判解,讓雙方效用增加量的乘積最大。
選擇性偏誤(selection bias) 指人們常常根據自己對特定事件的代表性觀點,來估計某些事件發生的概率。
真實效果(real effect) 真正由「因」導致「果」的效果,如上《零基礎入門投資科學》等投資課程真的使自己的投資報酬率提升了多少。
雙盲 為一科學研究的實驗方法,目的是避免研究結果受偏誤(如安慰劑效應或觀察者偏向)所影響,使研究結果更加穩定可信。
Campbell-Shiller Decomposition 為一定義股價報酬的模型。
雜訊交易者(noise trader) 無法獲得內部信息,非理性地把噪音(不盡正確的消息)當作信息進行交易的投資者。 其往往因為缺乏資訊因此短視近利,缺乏中長線的判斷能力,較容易隨波逐流、跟著風吹草動而追高殺低,屬於猶豫的交易者,普遍是金融市場上的輸家。
柏拉圖最適(Pareto optimal) 代表一種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狀態,無法因資源的重分配使某些人的福利增加而不損及他人的福利,故除非犧牲某些人的福利,否則無法再提高他人的福利。
企業的本質(The Nature of the Firm) 是經濟學家羅納德‧寇斯於1937年所發表的一篇論文。文中對於人們為何組成合夥、公司、或其他商業實體而非透過契約在市場上進行雙邊交易,給出了經濟的解釋。
信用乘數 又稱貨幣乘數,在實際經濟生活中,銀行提供的貨幣和貸款會通過數次存款、貸款等活動產生出數倍於它的存款。貨幣乘數的大小決定了貨幣供給擴張能力的大小。
金融與美好社會(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)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‧席勒提出的最佳狀態。 金融做為一門科學、一種行業和經濟創新的來源,它在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它如何幫助人們推動美好社會的目標?它如何能促進自由、繁榮、平等和經濟安全?我們如何能夠使金融民主化,使它進一步造福全人類?席勒認為,金融並不是社會的寄生蟲,相反地,創新開明的金融體系是文明進步社會絕不可少的基礎設施。席勒主張,與其消極限制,不如積極管理,推動金融走向公平、效率和創新。
不完美市場 指「不」具備下述條件之一的市場:
同質產品
眾多的買者與賣者
買者和賣者可以自由進入市場
所有買者和賣者都掌握當前物價的完全信息,並能預測未來物價
就總成交額而言,市場各個經濟主體的購銷額是無關緊要的
買者與賣者無串通合謀行為
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,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
效率市場假說(efficient-market hypothesis) 又稱為有效市場假說,由尤金‧法馬於1970年深化並提出,是金融學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,其定義為:如果在一個證券市場中,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獲得的訊息,則為效率市場。 效率市場特點:
價格能自由地根據有關信息而變動
證券的有關信息能充分地披露和均勻地分布,使每個投資者在同一時間內得到等量等質的信息 根據這一假設,投資者在買賣股票時會迅速有效地利用可能的信息,所有已知的影響一種股票價格的因素都已經反映在股票的價格中,因此根據這一理論,股票的技術分析是無效的。
有效率地無效率的金融市場(efficiently inefficient markets) 為拉斯‧柏德森於2015年的金融經濟學著作。他認為現實中金融市場日日有人交易,某些基金的確能夠找到機會賺取巨利,其更符合現實的講法應是「有效率地無效率」,而非完全的效率市場或純然的不效率市場。市場上專業投資者鬥個你死我活,追尋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,間接令市場朝着有效率的方向去,但市場不會完全有效率,總會留有一點獲利空間讓這班專業投資者生存下去。市場上看似有效率的價格,就是這班專業投資者競爭廝殺下的結果。他講述的就是對沖基金如何利用各種投資策略,爭奪市場上因無效率而出現的獲利機會。